以下劇情引述自 明華園戲劇總團
真正愛世人的神仙,可以是沒有性別之分的,
就像父母的愛,所謂『父母無相』應該也是這個意思。」
明華園首席編導陳勝國,並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,
不過讀他的劇本總隱含一股對凡塵俗世的深刻關懷與體悟。
六男一童一女的蓬萊八仙形象,多年來已深入民間信仰,
所以2006年末,當明華園《何仙姑》劇中,將何仙姑未成仙前的原形設定為男性、小生角色,
雖是戲,但也不禁引起宗教、戲曲學者及社會的爭議。
到底何仙姑是女是男?
為什麼何仙姑由男變女?
《何仙姑》總編導陳勝國有話要說。
不過他的話,在一年多之後,全部在《何仙姑》全新經典版裡說清楚講明白。
「明華園的八仙傳奇系列創作,從1987年的《蓬萊大仙—李鐵拐》至今,已陸續完成四部神仙戲,
《何仙姑》是第五部,
每一部戲的創作過程,都有我當下對宗教修行、人生道理、生活體驗、傳說故事、戲曲演出的體悟,
《何仙姑》也不例外。」
在翻閱有關《何仙姑》的各種宗教資料、佐以史料過程中,
最讓陳勝國感到興奮的一點是,意外發現「明代中期以前的故事記載、傳說野史,八仙清一色為男性,甚至未見何仙姑這號人物登入八仙之列。」
也因為這個發現,所以陳勝國大膽假設「何仙姑未成仙前的原形是男性」,
再以這個假設為前提而創作出《何仙姑》一劇來。
全新經典版仍然依據06年版為主架構,並針對「為什麼何仙姑由男變女?」有更進一步的故事交代。
《何仙姑》經典版依然分為上、下二集,
上集敘述未成為何仙姑前的張四郎,因愛荷花、對荷花無所不知,
而因緣際會和一代女皇武則天發展出一段姊弟戀情來,
兩人還發生了一夜情,
最後張四郎為救武則天的兒子李旦而死。
下集敘述張四郎死後醒來,發現過往一切不過是南柯一夢六十年,
斷頭就是成仙,
此時武則天已死,進入唐明皇李隆基朝代,
成仙之後的張四郎以為自己的試煉到此已功德圓滿,
既已成仙,一切都將如他所願隨興過活,
並認為昨日種種犧牲,不過是為成就他今日得以成仙的宿命。
心中依然罣礙過往一夜情緣的張四郎,在人世間尋尋覓覓武則天是否已輪迴,
甚至一度誤以為楊貴妃就是武則天轉世。
直到歷經一切之後,才恍然大悟自己所罣礙的,並非世俗短暫的男女之情,而是更深、更廣、可以潤澤大地的長久之愛,
也直到他願意捨棄男兒身,
願作女人、守護女人的那一刻,他
才懂,成仙不是宿命,而是使命。
故事的架構和宗旨,沒變;但敘述故事的手法,經典版修改甚多。
道盡何仙姑從男變女的轉變,
陳勝國認為,「結構將更完整、故事也更順暢。」
陳勝國進一步說明,《何仙姑》一劇要傳達的宗旨,
「愛是無相的。這種愛就如同父母愛子女般,就是愛,
一種無私的愛,不用去分這個愛是父親的或是母親的,更不用去分這個愛是男的或是女的,所以父母無相。」
在宗教領域中,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代表的也是一種無相神,
佛陀、觀世音到底是男的?還是女的?
雖然民間爭議不休,但是這不礙於佛陀、觀世音給予世人眾生的愛和保佑。
何仙姑也是一樣,性別不是重點,無損於他(或她)的大愛。
古今中外,尤以中國傳統社會裡,一向對於性別極為重視,而且重男輕女之風鼎盛,即使到了21世紀的今天,有時候性別仍是社會裡的一種障礙,
譬如男人可以做、女人不能做,或是女人應該做、男人不該做….等等諸如此類,
陳勝國指出,「《何仙姑》的創作,也是對長久以來存在社會裡的男女兩性問題,所要提出的迷思。」
既然是迷思,也沒有一定的答案,只是個人想法的陳述,所以看戲的觀眾,也不要太認真,或許有共鳴,再互相討論並無妨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2019-0920(五)---南投慈善宮 上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