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西地區自古佛寺甚多,就以佛像巨大而著稱的便有三座:
武威站佛寺的九丈立佛、
山丹縣的十三丈坐佛、
張掖大佛寺的十一丈臥佛;
一丈約三公尺,大家可以想見其巨像壯觀。
古代的張掖佛寺林立,《
甘州府志》說道:「一城山光,半城塔影,連片葦溪,遍地古剎。」
據說在文革之前,張掖還「半城蘆葦、半城塔」的景象,名符其實的一座佛城。
由於寺內有巨大的臥佛像,故百姓們慣稱作「大佛寺」或「睡佛寺」。
這身全長達到34.5公尺的巨像,可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室內臥佛造像,
肩寬7.5公尺,耳朵長約4公尺,腳長5.2公尺;
光是大臥佛的一根中指,就能平躺著一個人,
耳朵上能同時容納八個人並排而坐,
您能想見此臥佛是何等龐大的西夏佛教藝術珍寶?
佛像為「木胎泥塑」,佛陀的容顏略顯威嚴,
排列有序的螺髮、高聳的鼻樑、蓮花初捲葉般的眼睛,厚實的雙唇……等等,
佛身筆直渾厚的量感,乍看雖然缺乏曲線變化,但卻異常安穩而寧靜,是佛陀深入大涅槃如如不動之相。
佛足則是飽滿厚實,具足了眾多相好,
表現佛陀三十二相之中的幾個內涵。
首先是「佛足細軟如兜羅綿」,為皮膚肌肉柔軟有彈性的意思,這是在講能夠親手拭洗照料病榻上的父母師長,並耐心以湯藥奉養所感得的好結果;
其次是「足下安平相」,千萬別以為佛陀是扁平足,那是徹底誤解的,這裡是在講一個修行者的踏實態度,信心和願力都能在生活實踐中盡力落實,
所以這樣的人生可以走得穩當而愉悅,就像我們的雙腳掌緊貼住大地一樣地親密,人與環境成為一個生命的共同體